项目成长

中国钨产业出现快速增长态势

发布日期:2008-03-24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2007年,我国钨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钨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有所提高。中国钨工业正在着力改变依靠资源优势、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实现钨工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中国钨工业迎来了百年华诞,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受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钨品进出口贸易量和钨行业总体经济效益均出现回落。全行业销售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14.46%;国内钨精矿全年平均销售价格9.89万元/吨,同比下降8.67%。钨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保持平稳运行,是价格从低迷、跌宕,进入平稳运行的第二个年头。

  2007年钨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综述

  生产能力继续扩大,增幅有所减缓。2007年,新建、扩建的钨矿开采和选矿陆续投产和达产,钨冶炼加工生产能力也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据统计,2007年,51家钨冶炼企业的仲钨酸铵(APT)生产能力比上年增长9.89%,增幅减缓了1.94个百分点;69户钨粉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比上年增长5.49%;198户硬质合金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比上年增长10.42%;33户钨丝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与2006年基本持平;7户钨铁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比上年增长10.71%。

  扩建、改建的钨矿选厂相继投产,增加矿石处理量6350吨/日,折合年矿石处理量达170万吨以上。综合回收低品位钨尾矿能力增加2万吨/日,达到3.5万吨/日,年产钨精矿能力增加超过0.6万吨。

  近几年钨市场价格的稳步上升,促进了废钨的利用,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废钨处理能力已超过2万吨。

  钨精矿产量保持平稳,钨冶炼加工产品产量普遍增长。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全国钨精矿产量达80438吨,同比增长0.72%,增幅减缓了8.08个百分点,总体趋于平稳。全国主要钨品产量普遍增长:仲钨酸铵、氧化钨、钨粉、钨铁、钨条杆、硬质合金产量分别为5.49万吨、4.62万吨、2.19万吨、1.2万吨、0.33万吨和1.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0.39%、15.79%、8.42%、4.35%、6.45%和6.9%;细钨丝产量212亿米,同比增长11.58%。

  销售收入、经济效益增幅有所回落。2007年我国钨行业销售收入356亿元,比2006年的311亿元增长14.46%,增幅减缓了0.7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7.35亿元,比2006年的63.80亿元增长5.56%,增幅回落了1.44个百分点。

  钨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有所提高。中国钨工业正在着力改变依靠资源优势、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钨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有所提高。特别是在推进节能减排、钨资源二次利用和低品位钨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级政府及钨企业愈来愈认识到钨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加大钨行业管理和治理整顿的力度,打击乱采滥挖行为,规范矿业秩序、减少资源浪费、控制环境污染。国家继续实行钨开采总量控制,加大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继续实行钨品出口配额控制,逐年减少配额指标,并利用关税政策调控钨品出口量。

  大型国有企业的产业比重和经济总量进一步加大。全国以钨为主业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7家(其中40亿元以上的有4家),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民营资本继续进入钨矿山,在钨冶炼加工领域新建的生产规模中,民营资本投入的生产线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江西钨产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钨产业经济总量已接近全国钨产业经济总量的50%,2007年,仅赣州就实现钨产业销售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34%。

  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运行总体平稳

  2007年,国内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GDP增长11.4%。国内经济增长继续带动了对钨需求的增长,钨消费量处于稳定的增长态势。2007年国内钨需求预计超过2.5万吨(金属量),比2006年的2.35万吨增长6.38%;钨精矿供应与国内外市场对钨的需求基本平衡,但钨冶炼加工能力闲置问题依然存在。

  2007年,进口钨精矿达到9310吨,比2006年减少24.14%;废旧硬质合金再生量保持在5000吨以上,折合金属量4150吨,全年废钨利用总量预计达11000吨,折合金属量9130吨。

  全球钨消费6.5万吨,其中中国消费2.5万吨,国外消费4万吨。近5年中国年均出口钨品3.2万吨,国外消费中的80%由中国供应。在需求稳定增长的同时实行约束性的理性化供应,促进了国内钨精矿及钨制品价格的稳定运行,拉动了钨品出口价格的提高,推动了国际钨市场价格的稳定和上扬。

  2007年国内钨市场价格总体运行平稳,但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年底钨精矿价格回落到8.5万元/吨以下。

  2007年,国内钨精矿全年平均售价9.89万元/吨,比2006年的10.83万元/吨下降8.67%,但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年底钨精矿价格回落到8.5万元/吨以下;APT全年平均销售价格15.29万元/吨,比2006年的17.04万元/吨下降10.27%;钨铁全年平均销售价格16.96万元/吨,比2006年的17.93万元/吨下降6.92%。

  受国家钨品进出口关税政策调控影响,进出口总量和进出口额在连续多年上升后,2007年首次出现双下降;受进口加工贸易政策调控,2007年进口钨精矿量也首次出现下降。2007年,钨品出口29914.76吨,比2006年的31710.45吨下降5.66%;出口额10.39亿美元,比2006年的10.91亿美元下降4.71%。钨品进口量5934.29吨,比2006年的7890.9吨下降24.80%;进口额1.65亿美元,比2006年的2.02亿美元下降18.02%。

  钨酸、未列名物的氧化钨和氢氧化钨、偏钨酸铵、自身或与金属粘合剂混合未烧结金属碳化钨、钨铁和其他钨制品出口量分别增长87.66%、24.04%、19.93%、16.88%、13.64%和28.86%;三氧化钨、仲钨酸铵、钨酸钠、碳化钨粉、钨粉、钨丝和钨材出口量分别下降19.53%、28.22%、29.65%、25.13%、22.68%、9.79%和30.77%。

  主要钨品出口价格普遍略低于2006年,出口钨品的年综合平均价格比2006年上涨0.1%,与2006年基本持平。钨酸钠、碳化钨粉、钨丝和钨材出口年平均价格分别上涨5.15%、1.25%、4.66%和70.57%,钨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其他钨品出口年平均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07年钨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2007年,从紧的货币政策频频出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压力不断上升,钨品出口关税调整政策措施频繁加压,钨业产能继续扩张,钨行业经受了严峻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经营环境的考验。

  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继续打击非法钨矿开采,整顿和规范钨矿开采秩序,控制开采总量。国土资源部下达2007年全国钨精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59270吨(WO365%吨),比2006年增长0.36%。其中:主采钨总量控制指标54810吨,与2006年持平;综合利用回收钨指标4460吨,比2006年增长4.94%。商务部下达2007年的钨及钨制品出口配额总量折合金属量为1.54万吨,比2006年下降2.53%。

  国家陆续下达的调控政策包括:

  1月1日起,继续执行对钨及钨制品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涉及产品有钨砂(禁止出口)、仲钨酸铵、偏钨酸铵、三氧化钨、蓝色氧化钨、钨酸、钨酸钠、钨酸钙、钨粉、碳化钨、未锻轧钨、钨废碎料; 1月1日起,对部分原料级钨品出口开征暂定关税5%~15%。其中,氧化钨、APT、碳化钨、钨粉、未锻轧钨出口暂定关税5%;废钨碎料出口暂定关税15%;1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发布第94号公告,实施钨行业准入条件; 4月12日起,钨开采许可证审批权限上收,凡申请钨、稀土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以及申请扩大勘查、开采范围的,一律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办理; 6月1日起,调高暂定关税税率,硅钨铁由10%调到15%;7月1日起,取消钨酸、蓝色氧化钨、偏钨酸铵、钨酸钠(钙)、钨混合料、其他钨酸盐和其他钨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等10个品种的出口退税,调低钨丝和其他钨制品(包括硬质合金)的出口退税从13%降低到5%;7月1日起,实施新的福利企业税收政策,对于安排残疾人的单位,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的办法;8月1日起,钨矿石资源税税额标准调高,三、四、五等钨矿山由每吨0.6元、0.5元和0.4元调高到每吨9元、8元和7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钨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彰显了政府对钨战略资源出口和钨行业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从短期看,将给钨品出口带来影响;但长远看,逐年减少钨品出口配额,是鼓励钨产品结构调整,限制中低档钨品的出口,抑制钨初级冶炼加工盲目投资的重要措施。从出口退税到降低退税、取消退税、征收关税的出口关税政策的逐步调整,是从鼓励钨品出口到限制钨品出口的重要政策转变,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减缓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

  2007年,钨品进出口价格的差距仍然较大,与国外先进的钨工业相比,中国钨工业亟需进一步加快产品的优化升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钨冶炼加工技术和产品,提升企业的资本运作实力,树立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建立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钨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现状虽有改善,但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建立全球化生产销售体系和网络,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立足和巩固国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快国内资源整合的进程,推进国际钨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集生产、科研、销售、投资为一体的集约化、资本化、国际化的大型钨企业集团,已成为中国大中型钨企业做强做大的紧迫战略课题,钨精深加工领域中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2008年,钨产业机遇与风险并存,竞争更趋激烈

  2008年,政府换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临近,将继续推动国内经济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与钨品消耗直接相关产业也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这是支撑钨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和钨市场保持平稳运行的良好经济环境。但同时,钨产业也面临宏观政策调控效应和钨开采总量增长带来的风险,钨冶炼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国内钨市场价格要稳定,钨开采总量控制是根本,钨后端产品提升技术、价格和竞争力是关键。春节过后,因遭受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停产的钨企业已恢复生产,由于钨精矿产量锐减,钨价格高开高走,有利于推动全年钨精矿价格的稳定。预期全年钨价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小幅振荡走势。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