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长

国内粗铜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

发布日期:2007-06-03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一、我国粗铜市场的概况与实地考察

  由于前期矿勘探投入不足,我国铜资源储量十分短缺,2005 年,我国铜精矿金属含量产能仅为65万吨左右。而随着价格的高企,我国粗铜冶炼水平与冶炼能力均有较大规模的提高,2005年我国粗铜总的冶炼能力已达到220万吨左右,总产量约192万吨。从粗铜企业的分布格局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要集中在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云南、内蒙和江西等地,另外江浙、长三角一带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中国粗铜行业的整体情况,由于涉及面广,在这里无法一一阐述。另外笔者对云南、内蒙一带的粗铜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具体的考察情况如下:

  实地考察之一:云南地区

  云南省省内铜矿产资源丰富但分散、铜精矿原料价格以云南冶炼厂价格作为参考依据,采购范围辐射到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及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相当优惠的地方税收和经济初期的环保意识,造就了一批铜粗加工企业。由于东川实行新办企业零税制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粗铜企业进驻,加上个旧地区正在建设的一家粗铜厂。两地区已形成了矿产粗铜生产能力十二万吨,再加上楚雄冶炼厂的5万吨和易门冶炼厂3万吨,云南已有近二十万吨的粗铜产量。高铜价,高利润,又促使各家均加大力度进行生产工艺优化和生产规模投入,再加上新粗铜加工厂的加入,预计云南省五年内粗铜产量平均将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

  实地考察之二:内蒙地区

  内蒙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有强大的粗铜加工企业。内蒙境内的粗铜加工企业年产能达33万吨。

  二、当前粗杂铜行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铜精矿资源十分有限,每年只有60万吨左右,而且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江铜和云铜等大型冶炼企业手中,其他企业获得的份额有限。因此随着铜冶炼产能的快速扩张,粗铜生产企业对铜精矿的进口依存度也在上升,目前已经达到80%以上。在这种局面下,冶炼商失去了对铜精矿的话语权和支配权,不得以较高的价格获取原料,在整个铜加工产业链中处于了十分不利的位置。

  2、国家产业政策控制粗铜冶炼扩张规模 为了避免冶炼行业出现过度竞争,国家从2005年来多次出台产业政策限制铜冶炼企业的扩张速度。国家对小型加工厂实行严格的控制措施,粗铜冶炼将逐步趋于集中,同时由于国家对废旧回收企业的税收政策可能会有较大变化,对目前的福利性粗炼厂和废旧回收企业将产生冲击,促使许多中小型杂铜供应商逐步退出市场。

  3、低比价进一步削减了粗铜加工企业的利润今年以来国内和伦敦的期货比价大多时间内都维持在低位区间内运行。国内的偏低的价格造成了铜精矿进口保值难度,粗铜加工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进一步被削减。

  三、对于粗铜冶炼企业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原料途径,提高紫杂铜利用率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粗铜冶炼企业采用铜精矿为主要的冶炼原料来源。但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紫杂铜必将在短期内代替铜精矿成为粗铜冶炼企业的主要原材料来源。紫杂粗铜相对于矿产粗铜有以下几个优点:

  1、产品质量高。紫杂粗铜中有害元素的百分比较矿产粗铜低,同时一直以来紫杂粗铜形状规格不标准的情况在近年也得到了极大改变。因此,精炼商对紫杂粗铜的扣减一般都较矿产粗铜要低800元/吨左右。

  2、所需成本较低。建设一个矿产粗铜冶炼厂,由于工艺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建设配套的除硫设施,其建设周期一般都得半年以上,所以投入资金至少也得在5千万到1个亿之间。在日常生产中其所需的生产成本也达到1600元/吨。而紫杂粗铜只需600万左右的投入,建设周期也只需2-3个月,其生产成本一般维持在700元/吨以内。

  3、原料来源相对便利。首先,相对于矿产粗铜需要和国内大的精炼商争抢矿源,紫杂粗铜所选取的是品味70以上的杂铜,其原料来源和杂铜的深加工企业并不冲突,因此能相对容易的获得原料。其次,矿产粗铜的加工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一旦开始生产就难以停炉,其对原料供应的稳定性较高。在TC/RC不利时为维持生产也只能被动接受不利价格。而紫杂粗铜的生产并不需要连续,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安排生产进度,因而较容易获得价格相对有利的原料。

  (二)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 期货市场为涉铜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套期保值和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平台。江铜等国有大型企业,通过利用该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使得企业能获得稳定的加工利润,保证了企业业绩的稳定增长和规模的持续扩大。粗铜企业可以针对目前的市场状况和经营情况和有经验的期货公司共同探讨适合企业的保值策略,为粗铜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