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长

智慧矿山:“云端大数据”开启智能化矿山新模式 ——淮北矿业集团加强信息化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19-03-05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打开手机,可以通过视频看到百米井下防突打钻现场,了解工作面人员活动及设备运行情况,对瓦斯治理进行全程监控,为安全管理和灾害防治提供了第一时间。”

“管理人员在手机上就可以办公了,随时处理OA文件,查看每天的炭生产、销售情况。职工可以随时查看公积和每天的工分、工资。”淮北矿业集团杨柳煤业总工程师吴瀚外出学习时与同事交流道。

淮北矿业把完善集团管控一体化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成集团公司大数据中心,作为2019年“八件大事”之一,信息化建设步入快车道,“云端大数据”开启了智能化矿山新模式。

运维人员对云计算中心设备进行巡检

集成平台外“无信息”

修好高速路,才能跑出高速度。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该公司机电装备部从2016年开始,编制完成了《淮北矿业集团“十三五”“两化”融合建设规划》《淮北矿业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定》,确定了“19+1”的信息化建设模式,“19”即19个集团级应用系统项目,“1”为基层个性化应用。

信息化建设伊始,他们铺设了以太环网电缆800千米,部署交换路由设备2000余台(套),形成了覆盖全矿区的光纤网络基础平台,保证了企业内部、集团及基层矿厂的数据传输及信息安全。

2017年,该集团通过建设企业服务总线,构建了跨部门、跨平台不同应用系统、不同数据库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集成平台,实现了集团公司业务系统间的横向集成,消除了因不同业务系统数据不通导致的信息孤岛。

2018年12月10日,集团公司管控一体化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集成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43项信息化系统,做到“平台外无信息”。

“我们坚持吸收研发创新,开发统一门户认证技术、企业总线技术和数据中心虚拟化技术,掌握了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核心技术,既节约了成本,也为集团公司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信息化开发分公司应用开发部部长赵民飞介绍。

由信息驱动 听数据指挥

每天早上一上班,淮北矿业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朱春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个人信息门户。该系统集成了每个管理者日常办公的所有要素,可实现对各应用系统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陆,待办事项、常办业务、安全预警等栏目与各应用系统深度融合对接,通过自动弹出对话框,提示当天的待办工作,并提醒领导交办且限时完成的重要事项。

由信息推动工作,由事件驱动前进,已经成为工作的常态。集团公司总部机关部门如此,基层矿厂,一线科区、车间也是如此。

人力资源系统将组织管理、人才开发、教育培训、工作考勤、员工档案、内部市场化日工资等内容,通过云平台,把淮北矿业集团几万名员工信息实现了共享,达到了人员、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2018年12月25日开始,财务集中管控系统实行网上报账。报账人员可将单据用手机拍照,进行网上报账、审批、支付,办公网络自动快捷、规范、高效。”该公司财务中心负责人说道。

由信息驱动,听数据指挥,是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最大变化。

该公司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信息化以及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三大类、共40余种集团级应用系统,涉及企业人力资源、财务、销售、产量、生产安全、物资供应、物流等多个领域,业务数据实现贯通融合。

智能化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淮北矿业集团安全生产调度中心,硕大的可视化显示屏幕前,十几台电脑精准地监测着全集团煤矿、选煤厂、电厂、“三化”企业的生产动态、现场环境、人员定位、设备运行、产品质量等,实现了全要素、全流程监控。

生产大数据中心主任刘伟民在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调度中心轻点鼠标,淮北矿业第一个智能化工作面杨柳煤业1075工作面生产实况立即显示出来,屏幕上出现了T0甲烷传感器0.11%、皮带运输量为312吨/小时、工作人数25人、生产区长跟班、机电矿长带班等信息和数据。

该公司的安全环境监测系统,将采煤机、液压支架、掘进机等大型设备的运行数据实时传入信息化应用系统集成平台,同时对主要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集团公司领导可以与煤矿、选煤厂、电力、化工等现场生产要素时时对接,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超前性,实现了对生产作业场所9万多个数据点的采集和监视,及各自动化监测监控子系统的数据共享、业务集成和智能联动。”刘伟民说道。

“2018年,我们建成了杨柳煤业中厚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和朔石矿业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开启了淮北矿区智能化开采的新时代。2019年,将推进数字化示范引领,新建8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新上12个电液控采煤工作面,建成5个智能化车间。”淮北矿业集团副总经理王圣茂介绍。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淮北矿业集团将通过建成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经营管控、财务共享四大数据库,组建集团公司大数据中心智慧云平台,建立产品分析、成本管控、股权管理、投融资管理、供应销售、全面预算等26个分析模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