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会

国家15部门:合理控制河湖砂开采,提升机制砂石利用比例

发布日期:2020-04-01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国家15部门:合理控制河湖砂开采,提升机制砂石利用比例

原文题目:

天然砂石资源锐减,中国砂石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中国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基本建筑材料砂石变得炙手可热,砂石价格也一路高歌猛进。天然砂石资源日渐枯竭,低质砂石乘虚而入,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亟待改变,中国砂石产业迫切需要加快绿色转型和升级发展。

砂石是工程建设中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砂石需求量持续增加。2018年中国砂石消费量200亿吨,占全球砂石用量的50%。

与此同时,中国主要江河年输砂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黄河输砂量已减少了89%,长江输砂量减少了68%。主要河流总入海输砂量从1955年-1968年的年均20.3亿吨降至1997年-2010年的年均5亿吨,减幅达78.5%。据水利部监测,近1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代表水文站平均输砂量较多年平均年输砂量偏小约80%。

2016年以来,中国砂石行业价格出现波动式上涨。为稳定砂石市场供应、保持价格总体平稳、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近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围绕促进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各地各部门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杨姝影说,从生态环境管理的角度看,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滞后,优质供给不足与劣质供给过剩并存,既不能有效响应市场需求,也持续造成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杨姝影认为,首先,过去一些地方和部门致力于挤出部分“劣质供给”,却没有及时为具备资质和条件的企业“开门放行”,企业受到各种限制无法形成新的供应能力。

其次,天然输砂量不断减少,供给缺乏根本保障,成为“无源之水”。由于执法监管力度偏软,非法开采遍地开花。砂石资源长期被贱卖,导致砂石资源越来越少。同时,由于自然资源总量限制和水电开发影响,近年来河道产砂量逐年减少,有的已近枯竭。

再次,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重不足,未能形成砂石替代供应新渠道,供给结构始终没有质的改变。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使用建筑废弃物加工制作建筑砂石,是解决砂石需求的重要途径。全国2017年产生建筑废弃物约24亿吨,但资源化利用率不足5%,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造成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提出,当前,中国砂石行业转型升级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窗口期。要协同推进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把主要依靠机制砂满足建设需要作为立足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机制砂产品质量、产业规模和绿色发展水平。

同时,全过程全流程推进砂石行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延长砂石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机制砂石、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酒店、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刚说,要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对无证采砂、不按许可要求采砂等非法采砂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厉查处违法开采、违规生产、非法盗采、污染破坏生态环境、造假掺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解决“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严刚提出,要扩大砂石来源。增加资源供应。鼓励和支持综合利用废石、矿渣和尾矿等砂石土资源,实现“变废为宝”。鼓励利用建筑拆除垃圾等固废资源生产砂石替代材料,增加再生砂石供给。

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生态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萍认为,推广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以工业固废为原料生产砂石类产品,可以有效降低工业固废堆存占用土地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进一步开拓砂石原料,研究海砂、荒漠砂安全利用技术,加快各类砂石的工程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拓展各种不同砂源的多领域应用。

来源:中新​网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