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会

【尋一江碧水】湖南:補山復綠 為礦山“重披綠衣”

发布日期:2020-05-17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石板灘鎮部分填埋后的礦坑。何萌攝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近日,記者來到湖南省鼎城區石板灘鎮拾柴坡村,汽車停在白龍潭水庫的堤壩上,剛下車,清澈碧波的水庫美景映入眼帘,轉過頭來看到堤壩另一側卻觸目驚心,“傷痕累累”的石煤礦坑下,是難見深淺的醬油色水坑。

趁著天氣晴好,工人們正忙著為礦坑“整形”。在礦坑周邊,數台挖掘機將運來的泥土陸續填到礦坑中﹔寸草不生的峭壁上,身系繩索的工人一點點為礦山噴上泥漿﹔長出新芽的植被牆上,澆水工人細心地洒水灌溉。

石板灘鎮石煤礦區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負責人吳智揚介紹:“我們從四月初開始復綠,通過回填礦坑、清理亂石、挂網加固、噴漿植土等工序,大概半個月就可以看到草種發芽的效果。”

這樣的改變,今年76歲的拾柴坡村村民薛綠毅期待已久。“以前這裡漫山遍野都是油茶樹,每年可採十幾萬斤茶果,分到生產隊每個人都有十幾斤茶油哩!自從開採石煤后,再也沒有了。”

身系繩索的工人為礦山噴上泥漿。何萌攝

據悉,石煤是一種含碳少、低熱值的燃料,在湖南儲量較大。白龍潭水庫緊鄰楓拾礦區,90年代初期因煤礦開採,廢棄礦渣漸漸“染黑”大堤外坡,廢水流向農田。

多年雨水沖刷累積在礦坑的醬油色廢水,讓村民們都心痛不已,薛綠毅記得,“每逢雨季,廢水流到池塘魚都死絕,流到田裡水稻也不長。”更讓他糟心的是,礦坑裡的石煤常年自燃,一條條“煙龍”吹來,“村裡的孕婦都不敢在家裡住,家裡的金屬也鏽得特別快。”

據了解,石板灘鎮共有4家石煤礦,2016年被相繼關閉,礦山停止開採后,原有採坑逐步積水形成8個污水坑,約470萬立方米。轉變發生在2019年,印山污水處理廠的建成,讓污水得到了淨化。

“在填埋每個礦坑前,我們已將大部分污水引入污水處理站。”石板灘鎮石煤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技術負責人楊秀煜介紹,“經過一系列處理后,現在排放的污水達到三類水質標准,可以用於農業灌溉。”

印山污水處理廠。何萌攝

截至目前,石板灘鎮石煤礦區已回填土方110余萬方,噴漿挂壁近1.5萬平方米,修建截排水工程近8000米、生態植綠近20公頃,處理污水260余萬噸。伍房、新堰灣、馬蹄子灣、西山寺水庫生態修復任務已基本完成,印山和楓拾礦坑的治理預計今年底全面完成。

而在益陽市赫山區泥江口鎮南壩村,宏安礦業環境污染問題在2018年被中央環保督察組作為重點案件督辦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警示片曝光,經過生態治理后,昔日滿目瘡痍的宏安礦區,幾十畝山地也恢復了本該有的綠色面貌。

“我們第一時間協調關閉礦業,推進生態治理,在前半年的攻堅期裡,大家幾乎天天堅守現場,最多的時候山上有200多人干活。”泥江口鎮黨委書記張平安說,“原計劃今年6月完成生態修復工作,2019年底我們就提前完成了。”

南壩村村民張長庚以前在礦上打工,生態治理時也參與其中,全程見証了礦區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以前黃水到處流,喝不了也不能灌溉,空氣也不行。去年政府下大力氣治理,現在山綠了,水清了,環境治理對我們下一代都好。”(何萌)

宏安礦業治理中(當地供圖)和治理后(何萌攝)。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