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长

把握机遇 推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0-06-13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今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其中,“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一提法首次高规格出场,直接原因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受到疫情冲击。因此,“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今年两会热议的新话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5月24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丛亮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当前,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严重受阻,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在濒临中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显著增多。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地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葛红林认为,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疫情之后,全球发达国家对各自产业链的痛定思痛之后,将加快弥补和完善各自或区域化的完整产业链,形成竞争中心,有的甚至在重塑“去中国化”。我们唯有练好内功,通过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于变局中开新局,靠实力赢得未来。

葛红林表示,要加快实现从摆脱制约到反制制约的能力转变。为什么美国政客对“中国制造2025”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畏惧?为什么美国政客对德国能容忍,却对中国不能容忍,就是怕中国的崛起,相对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他们更惧怕中国硬科技的崛起。恰恰我们的硬科技牌不多,所以,要加快补上硬科技牌。要埋头苦干,练好内功,加快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补上产业链的硬科技短板,特别要加快减少对美国高科技产品的依存度,一项一项的工程攻关,一个一个的产品替代,要有坚强的决心和信心,坚持久久为功,第一步实现摆脱制约的能力,第二步实现反制制约的能力,真正彰显中国实力的高科技产业链。

葛红林认为,0到1的创新是从无到有的革命性创新,01创新才能形成真正的“杀手锏”。而当前我国最欠缺的,恰恰是0到1的创新,必须奋起直追。过去,中国的不少企业得益于技术集成,通过购买国外先进装备、技术和产品进行集成、组装,加之利用国内的资源和劳动力,生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现在看来,这个捷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风险极大。“事实表明,美国的一些政客不仅自己上阵,还逼迫所谓的盟友加入,从根本上破坏你的技术集成路线,上下游供应链和生产链,最后摧毁你的终端产品,迫使你投降。”

葛红林认为,仇视中国发展的人,同样也会仇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离不开祖国的发展,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国企民企应该守望相助,筑牢产业链命运共同体。

如何认识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上海交大兼职教授、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是由其在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都要靠供应链来连接很多企业共同参与,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连接和组合又是通过产业链实现的。“如果说企业像人体里的细胞,那么供应链和产业链就相当于人体的经络系统和骨骼系统。”他说。

屠光绍表示,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和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因素:一是市场,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过程当中,市场在分配资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会改变生产流程,也会改变产业发展规律,甚至可能改变产业发展的一些基本形态;三是营商环境,如法律法规体系、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他说:“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全球化的推进,全球经济合作日益加深,产业链供应链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基本上形成了全球配置的大趋势。”

屠光绍表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扩大,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也在不断成长壮大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拥有巨大的优势:一是工业体系非常齐备和完整,二是市场非常巨大,三是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四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并不断进步。此外,我国的人才智力优势也在不断显现。他认为,观察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有两个维度很重要。一个维度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效率都在不断提升;另一个维度是,中国与全球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实现了在全球的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屠光绍说,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了明显影响,但随着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不少企业都已复工复产。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和稳定,本身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相对于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这种冲击,可能有另一种‘疫情’,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极端主义等逆全球化倾向,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正常运转的威胁,比新冠肺炎疫情更严重。因为这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他说。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应如何保?屠光绍认为,首先,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科技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变动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引领性作用。目前,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特别是尖端的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影响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地位的提升。

“保护主义越是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产生威胁,我们越是要进行更大幅度、更大范围的开放。”屠光绍说,这不仅表明中国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合作的基本态度,而且本身也是对全球经济秩序的贡献,有利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他表示,要鼓励更多的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在全球更好地配置资源,进一步深化完善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全球的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群飞表示,疫情暴发后,国内停工造成供应链中断,影响逐渐传导至国外。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用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因此,无论是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口号还是东南亚制造业转移恐慌,在我国巨大的供应链运转优势下,都显得“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东南亚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材料需要向国内进行回购再组装,显然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仍然稳固。

周群飞表示,中国制造业在历经近20年的飞速发展仍有两个核心问题亟待解决:其一,核心技术发展欠缺,中下游产业发达,上游产业欠缺。在大国博弈和去全球化的背景下,中下游产业容易被严重制约,最典型的是中国的芯片产业,上游依然存在很大缺口。其次,虽然制造业已逐渐向中上游发展,但依旧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居多,产品附加值低,以往的规模化低价策略不仅容易被国外冠上“倾销”的帽子,自身的生产效率也已到达瓶颈。制造业需要被大规模改造,赋予新动能。

周群飞认为,“新基建”的提出恰逢其时,促进全社会5G、工业互联网、工业视觉、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中心加速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融合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能力、网络化能力和智能化能力,实现生产运营全过程数据贯通、生产资源全要素网络协同和生产活动全场景智能应用,实现制造业发展从量的积累、点的突破逐步转为质的飞跃和系统能力的提升,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制造型企业应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视觉、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驱动工业数据充分流动,促进企业数字化升级,带动数字化产业发展,实现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构建数据驱动的网络化工业生产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益,带动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紧密协同,引导企业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并帮助企业将价值创造模式由单纯的供给产品转化为提供“产品+服务”的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实现工业生产的产销融合、协同制造、服务延伸和智能决策,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助力制造业发展向高端迈进。地方政府也应紧抓“新基建”战略关键窗口期,及早开展高端制造业布局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智造产业体系建设,逐步释放“新基建”潜能,为地方数字经济发展谋划新蓝图。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说:“今年中央提出‘六保’措施,特别提出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一重要措施的贯彻落实一定能推动更多民营企业从困局中走出来,也会全面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企业发展就能稳定。保产业链供应链就是保民营企业,保民营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他在今年两会上带来《关于稳定和提升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议的提案》,就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出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指南;二是建议国家尽快确定和重点培育支持这些基础产业和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以及重点产业集群;三是建议国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四是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和指导支持央企与民营企业建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五是建议重视有潜力企业的政策诉求,及时解决相关瓶颈政策性问题,积极支持数字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主委李文海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就要打出政策“组合拳”,全方位、多层面推进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和供应链畅通,从而对冲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打出扩大内需“组合拳”。在促进消费方面,建议加大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社保等领域的财政投入,通过向居民发放电子消费券等方式,稳定并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以此为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和供应链畅通奠定经济环境和消费基础。其次,抓龙头企业促产业链稳定。建议优先支持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复工复产,如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家电等万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抓住重大项目、制造业百强企业、商贸流通百强企业等关键环节,贯通供应链“断点”,加大统筹力度,抓链条、破难题、通堵点,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协同复产稳产达产。第三,推动航空货运产业升级。建议一方面鼓励国内航空公司针对机龄较长的客机进行“客改货”,壮大我国货机梯队规模;另一方面,鼓励设立专业化航空货运公司,形成海陆空立体化的对外贸易物流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既是对装备制造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装备制造企业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的集结号。”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胡伟林说,疫情冲击之下,我们发现了产业链中的一些短板,比如,在布局产业时对产业链的安全问题没有特别关注。一些产业对国际供应链非常依赖;一些产业上下游虽然都在国内,但链条过于分散。这些在平时问题都不大,但在面临疫情等危机时,风险就可能被无限放大。
    诸多难题摆在面前,怎么过关斩将?需要从长期入手,破解深层次的隐患,强链、补链、延链是众多代表委员的新“三字经”,其方式则多聚焦产业集群发展、研发创新和全球化等“三大法宝”。

胡伟林说,后疫情时代,一方面要利用我国经济率先恢复的时间窗口,抓紧引进一批有利于补齐产业链短板的技术、项目和企业;另一方面,今后在规划布局产业和推进产业梯度转移时,有意识地促进同类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

疫情冲击,暴露出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的风险,那么,要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不是要“去全球化”来应对?

恰恰相反。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河南省委会主委王鹏杰建议,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快,在制造业重点行业领域、基础工业领域培育一批全球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强核心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协作,持续提升中资企业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董事长李东生认为,我国高科技、重资产、创新型的科技制造业,要取得未来能够持续经营发展的机会,一定要以“全球领先、中国领先”为目标来构筑竞争力,中国企业要把中国的工厂建到全球。为此,他建议,一是要实施针对性的产业政策留住核心产业,巩固国内产业链布局;二是帮助国内企业拓展全球布局,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认为,疫情不会逆转经济全球化,更不会终结全球化进程,反而会让人们重新审视全球化、产业链及其治理框架,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结构的进一步重组,要正确认识到中国制造转型优势和产业升级的潜力,使得中国不仅可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还能够推动产业升级转换,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