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连续对中国标准钢管和薄壁矩形钢管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并对中国钢钉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与此同时,欧盟也发出中国钢材出口存在“损害威胁”的声音。从去年底至今,澳大利亚、印尼、泰国、墨西哥等国都曾先后传出针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声浪”。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钢材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系数”正在逐步加大。特别是近期国际主要市场钢材价格指数出现下滑,这是贸易“多事之秋”的一个征兆。中国钢铁业应进一步明确其在国际产业中的地位,调整出口结构,平衡国内外市场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战略。
贸易摩擦“尚限于低端产品”
据相关报道,从今年6月底至7月下旬,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先是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环状焊接碳素钢管(标准钢管)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后又对原产于中国的薄壁矩形钢管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调查。此外,美国还决定对原产于中国和阿联酋的钢钉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同时,美国还维持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螺纹钢征收的反倾销税率。
包括宝钢在内的多家钢厂和机构的相关专家分析说,如此频密的立案“节奏”,表明钢铁贸易摩擦已非“偶发事件”,而是逐步形成了一个“阶段性热点”,有可能预示着钢铁业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和“上升期”。
据分析,从目前已立案的几个调查来看,形成摩擦的产品“还限于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主要涉及的企业也以中小企业为主,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受到的影响不大。以环状焊管和薄壁矩形钢管为例,像宝钢这样的国内核心企业基本不出口,所以对其没有什么影响。而宝钢出口较多的高等级管线钢和石油钻杆等高附加值产品,则不在立案调查之列。
避免价格下滑成为“导火索”
近期有一市场动向已为业内高度关注: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处于下滑态势。
据相关权威价格指数显示,全球钢材价格指数最高涨到6月8日的175.3,到7月13日已经到了168.5,下跌了6.8点。其中北美钢材价格指数从155.1下降到了147.6;欧洲钢材价格指数从177.8下降到了174.8。
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也传递了基本相同的“信号”:进入夏季后,东南亚薄板需求开始下降,冷轧卷板和热轧卷板进口价格持续下滑;中国出口韩国的热卷报价继续下跌,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成交。
业内人士说,与去年底中国遭遇的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出口钢材“反倾销威胁”相比,此次的市场形势有所不同。国际市场价格的下滑和中国钢材出口量的大幅增加加大了贸易摩擦的压力。国内钢厂应积极应对,避免价格下滑成为“导火索”而引起“连锁反应”,要控制贸易摩擦对今后长期贸易关系的影响程度。
明确战略定位“很重要”
包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人在内的业界人士都认为,目前是确立“中国钢铁产品国际战略定位”的时候了。这个定位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顺应中国钢铁业连续多年成为国际钢铁业“发展重心”这个新形势而亟待寻求的一种多方面、多层次的新平衡。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一次研讨会上说,中国出口钢材的增长,说明中国钢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提高,是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重要一步”,也是近年来中国钢铁业进行技术改造、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提升、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但出口必须适量,应从发展战略上对适量出口进行定位。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业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国际市场需求与国内钢铁产业发展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在最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中,国际钢价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大幅上涨,供需存在较大缺口,“如果没有中国出口钢材的填补,国际钢价的暴涨程度可想而知”。
目前的问题是,由于中国钢铁业纳入全球钢铁市场供需关系总平衡中的时间还不长,平衡点还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所以在出口结构上存在阶段性的失衡。中国政府已连续出台出口退税调整、出口征税及出口一般许可证管理等多项“强力措施”,努力控制出口总量,调整出口结构。业内已达成明确共识:中国钢铁业不以出口为导向,出口数量应控制在总产量的10%左右,并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
“我的钢铁”资讯机构分析人士贾良群说,应该给中国钢材出口调控政策留出足够的“政策效应观察期”,不应匆匆忙忙地“下结论”。总体而言,中国钢材出口不论是数量还是结构都在朝“受控”和稳定的方向转变。如果此时主要贸易国“短视地抡起贸易大棒”,就会给复杂的贸易关系增添新的因素,人为改变贸易调整的节奏,给国际市场带来不必要的“大折腾”。 [新华社记者 李荣]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