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长

我国钢铁行业投资蕴含着“多重调整”

发布日期:2008-04-09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我国钢铁业曾是典型的“投资过热”领域,直至今日“产能过剩”的阴影依然没有完全消除。以目前作为一个“定点”向前推一个长时段,围绕着钢铁投资已划出多条“曲线”,其中包括投资曲线、效益曲线、新增吨钢投资曲线、自筹资金占比曲线等等方面。仔细分析这些曲线,可以从比较多的侧面折射出我国钢铁业多重调整的走向。但从今年前2个月的数据来看,钢铁行业投资增长突现30%的幅度,其中又蕴含哪些信号,值得关注。

  钢铁投资在投资总额中占比:回落至2002年水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近日在“我的钢铁”投资研讨会上说,一定的投资规模,保证了我国钢铁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其间经历了一段“大炼钢铁”的高潮期,但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运行的自身调节之下,钢铁投资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比重已回落。2007年这一占比仅为1.87%,基本回落到2002年的水平。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钢铁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占比从2001年的1.37%开始上升,最高峰是在2005年,达到了2.91%,之后开始回落。

  从总体来看,这一轮钢铁工业投资是“赚钱”的,效益成为钢铁投资的保证和目的。从2001年至2007年,中钢协全部会员企业的投资完成总额超过8000亿元,同期它们的毛利总额超过了1.1万亿元。钢铁投资基本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相适应。在最近的10年内,钢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2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84%;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16.74%。迟京东认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带动了钢铁主要产品产能的快速增长,生铁、粗钢和钢材的产能在“十五”期间平均年增幅超过20%。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最直接表现在吨钢单位投资明显下降,从“九五”期间平均新增吨钢投资6499元降至2006年的3971元。

  但中钢协前任负责人吴溪淳提醒说,钢铁生产能力继续扩大的需求空间和前5年的高速扩张相比已经不多了,“应该十分珍惜有限的发展空间”,要强调优化结构第一、总量控制第二。

  投资“离散”效益“集中”

  据钢铁业界的基本估算,近几年我国钢铁业的快速发展,基本解决了国内板带材生产能力长期不足的问题,但炼铁、炼钢装备结构优化问题尚未解决,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只占现有炼铁能力的40%左右。原因是大型优势企业的发展速度受限,慢于失控的地方中小企业。

  从我国钢铁业的投资结构中也可以看出这一问题。迟京东说,2002年前国内重点钢铁企业投资完成额的占比一直保持在82%以上,2006年已降至54%左右;而其他非重点中小钢厂的投资比重则以年均74%以上的速度增长。国内前十位钢企的投资占比,1996年高达64%以上,到2006年降至26%。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