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长

发展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与材料

发布日期:2013-11-28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通过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减少水泥熟料的用量,发展绿色生产和施工、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促进建材行业和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将产生十分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通过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材料、施工等各个环节中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的观念和意识更加在社会上深入人心。

  但绿色建材标准的制定是一个较为复杂和系统的工作,既要考虑生产部门的意见,也要考虑应用部门的意见。只有将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各方都容易接受的标准来。同时,绿色建材的评价牵涉的方面和层次很多,既要避免环节上考虑不周全,又要避免面面俱到照顾到各个繁琐的细节。

  这项工作刚刚起步,且很多方面缺乏基础性数据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要抓住主要方面;再一个就是要有可操作性,可以结合目前生产企业日常管理的手段和已有的数据、资料进行性评价,简单明了。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绿色的内涵。就目前推广高性能混凝土而言,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全面宣传和推进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加强对业主、设计、材料、施工等单位的引导,通过建立适当机制,调整和理顺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要让参与建设活动的各方认识到,高性能混凝土不仅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问题,还是解决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成本和综合效益的问题,也是解决建设行业内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加强混凝土行业管理与引导。提高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进入门槛,严格行业准入,推进绿色生产和良性竞争,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应用,形成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竞争格局。建立完善的原材料和混凝土材料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

  加强有关技术革新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砂石品质,生产出级配和粒形良好、满足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质机制砂或尾矿砂。开发具有高减水率、普遍适应性良好的高效外加剂,促进新型外加剂品种在我国的应用。推广配合比优化技术,综合利用地方性资源,研究并解决混凝土开裂等工程质量问题等。

  加强标准化工作。标准编制应进行“顶层设计”或总体协调,突破部门利益,站在工程建设的全局考虑问题,解决生产与应用部门的脱节问题,减少不同标准规范的协调性和适应性问题。缩短标准的修订周期,加大基础性研究和标准编制与研究的经费支持,提升标准质量。建立标准编制单位与政府主管部门与材料生产、施工、监理、检测等基层单位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标准规范的可操作性。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