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长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设计分析

发布日期:2009-02-21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就是结构及其构件在外力作用下防止破坏、倒塌,保护人员和设备不受损伤的能力。一个时期以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问题,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质量事故频繁发生倍受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现状,寻求存在的问题、差距和根源,探索解决的途径、方法和对策,并为修订或制定有关技术政策提供建议,以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事故及其原因

  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取决于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正常维修和保养,也与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相关联。设计、施工取决于工程的法律、法规、规范所规定的安全设置水准,设计安全系数偏低、施工质量差,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结构整体牢固性先天不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发生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养护维修不及时结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证。

  在我国,由于设计、施工以及维修保养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此外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国家、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安全系数设置水平偏低

  按照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所采用的可靠度设计方法,结构安全性的可靠度定义为“规定”荷载作用下的强度保证率,既不反映不同设计规范在荷载标准值上存在很大差异,也不体现结构整体上的差别。而设计规范中的结构可靠度只是对结构的构件而言,构件的安全性很大程度取决与荷载的取值,设计时安全系数设置水平与荷载系数取值有关。据有关资料,我国规范中的动荷载安全系数比美、英等国家规范低14%~21%,比欧洲规范低7%;静载安全系数比美、英等国低17%,比欧洲低13%;在强度安全系数方面,我国规范的钢筋混凝土强度安全系数比欧美低15%,钢材强度安全系数低6%。这样一来按我国规范设计的柱子假设动载和静载比为1:2,由于荷载和材料方面的影响其承载能力较美、英规范设计的柱子的承载能力低35%,较欧洲低28%;梁板的安全系数比美英低24%,比欧洲低18%。

  2.设计、施工等人为错误或差错

  由于设计差错或错误造成的结构安全事故主要因为结构或构件没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导致结构开裂和结构坍塌。但绝大多数人为错误或差错并非主观故意和恶意,出现设计差错或错误往往都设计人员素质不高、设计能力差、调查研究不细致、基础资料不全、设计参数的选取不合理、计算能力差、缺乏设计经验;其次由于行政干预、掌管意志、缺乏合理的设计周期;再次勘测设计的全过程监理尚未全面展开,即使有设计监理也是流于形式,把关不严。

  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施工质量差造成的。在我国现行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管理体制下,或多或少存在高资质中标,低能力施工的现象,工程层层转包,施工材料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为工程质量埋下重大隐患。同时由于施工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也是当今我国建筑行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消除因人为的差错,而最终酿成的安全事故。

  3.火灾、爆炸事故

  火灾和爆炸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2001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石家庄爆炸,造成整栋房屋所有单元连续倒塌;衡阳113特大火灾事故造成衡阳大厦倒塌和重大人员伤亡。这些都是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遭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抗拉强度降低,导致结构的承载能力降低。特别是爆炸,瞬间巨大冲击力远远超过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造成结构瞬间破坏。

  4.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所指的地震、滑坡、泥石流、飓风、洪水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一旦发生会造成灾难性的破坏。据调查统计全球自然灾害导致结构倒塌的数量相当惊人,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1976年的唐山7.8级的大地震,80%的建筑物倒塌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今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当地建筑物倒塌更是不计其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Page]

  二、改善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性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1.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系数的设置标准

  提高结构安全系数的设置标准无疑有利于提高结构安全性,但建设成本增加。合理设置安全系数既有利于提高结构整体牢固性,又能适应目前政府或企业经济承受能力,从客观实际出发,审视安全系数设置标准,着力提高结构抗击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抗震、设防等级,增强结构整体牢固性。对重要部位、重点场所,重点设置安全系数。设计荷载等级和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有必要储备,并结合长远考虑荷载等级和使用功能的可能变化。

  2.完善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

  结构耐久性是指结构、构件所处的各种作用维持使用功能的能力。长期以来,耐久性问题被各国结构工程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历史条件的影响,现行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主要局限于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问题,对于结构、构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作用导致材料性能劣化的影响,被置于比较次要或从属地位,主要是对耐久性认识不足,环境作用下结构耐久性问题比较复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不象结构安全性通过加载试验可以确定。而耐久性只有通过预测、估计。但随着工程实践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研究,已有可能对耐久性的预测、估计接近实际。

  3.加强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监管

  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加强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监管是有效遏制结构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政府和企业(业主)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监管的职能;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社会的检验和用户的检验;社会监理要认真履行监理职责,把好过程关,禁止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投入使用。

  4.强化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检测

  由于结构、构件的安全性与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养、维修相关,也与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相关联。在我国结构工程施工中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安全系数的设置较低,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制度尚不完善,政府的监督职能没有真正发挥,有些项目交付使用时存在质量缺陷,因此有必要加强结构、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检测。

  通过有效的安全检测,即时发现问题,采取整改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把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限度,从而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要结合结构、构件的使用情况编制安全检测计划,配备检测仪器,安排检测经费,对一些重点的结构、构件要进行强制性检测。

  5.提高结构材料的耐久性

  提高结构材料的耐久性是提高结构、构件使用年限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结构耐久性问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控制水泥和粗骨料的使用,推广引气钢筋混凝土,开发耐锈蚀的钢筋以及海砂钢筋混凝土的控制和利用,积极推广应用耐久性能高的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结构耐久性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陈肇元主编;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3] 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