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长

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在建材液压机上的应用

发布日期:2008-04-21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江苏爱富西新型建材公司引进的西德9000t建材液压机当时是我国同类设备中最大吨位的设备,为我国新型建材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机是三框架六油缸下顶方式,用泵直接驱动,液压系统压力为480kg/cm2。这种机器结构有以下几个缺点:   ① 工作缸过多,不同步时造成活动工作台的倾斜,常会影响工作;   ② 泵压及液压系统压力过高,易出现故障;   ③ 单板式框架的四个内角存在应力集中,所以安全系数取的很高,造成设备笨重成本上升;   ④ 主缸维修时,柱塞要移出,费时费力;   ⑤ 电机功率较大,能源利用率低。   太平洋机电技术及设备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设计,把钢丝缠绕预应力技术成功地应用到建材液压机上,取得了显著效果。这种新型的建材液压机不仅广泛应用于国内,而且出口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据国外用户反映这种液压机比西德的要好用。今天的太平洋液压机在可靠、节能、易修上,又有新进展。 一、预应力缠绕技术简介   预应力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机械结构技术,在制造中对结构施加预紧载荷,使其特定部位产生预应力,这种应力与工作载荷引起的应力相反,可以抵消大部分或全部工作应力,从而大大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而采用预伸长钢丝预紧的则称为钢丝预应力结构。有以下几个优点:   ① 疲劳强度好。这是由于预紧件载荷波动小而获得高疲劳强度抗力,如钢丝预应力缠绕的油缸和机架,均有15年以上寿命。   ② 承载能力提高。预应力结构是一种多元结构,在整体结构的压力集中部位将其剖分,然后再预紧为一个整体,由钢丝受力代替结构中应力集中部位受力,因而就更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其安全系数比外预紧结构可低得很多,因此预应力缠绕结构和传统结构相比,重量大大减轻,从而降低了成本。   ③ 无破裂危险,对于超高压容器来说,如钢丝缠绕的筒体,可以在很高压力下长期运行,而不产生破裂,极大地提高了缸筒的使用寿命。 二、钢丝预应力油缸的应用   由于缸筒采用了预应力缠绕技术,使缸筒内压力可以大大提高,像德国9000t液压机就可以采用三缸甚至二缸的驱动结构,当缸径为860时,三缸时主缸内压力为517kg/cm2,二缸时主缸内压力为775 kg/cm2,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工作台厚度和框架设计的改变(容后再表)。采用钢丝预紧油缸的超高压供油有以下几个好处:   ① 缸数减少,有利于活动工作台平稳加压。从实践来看,基本消除了由于活动工作台上升不平行造成需回程重新上升的现象;   ② 主缸的重量大大减轻,成本显著下降;   ③ 主缸寿命显著提高;   ④ 通过增压器向主缸供油,可使系统压力控制在160kg/cm2以下,液压系统很少发生故障。以9000t双缸供油压力为755kg/cm2时,增压器增压比只要达到4.8即可,而9000t主缸供油压力为517kg/cm2时,增压器增压比只要达到3.3即可。 三、预应力缠绕框架的应用 用预应力缠绕框架代替单板式框架,可使得原本在框板内四角的压力集中得以消除,而由预紧的钢丝来承受,从而极大地提高其承载能力,对于像西德9000t液压机而言,可以采用2个或3个框架来承受压力,无论从重量或是外形尺寸都有很大的降低,特别是这种钢丝预紧结构框架寿命都很长,至少15年,我公司出产的缠绕式液压机框架已有20年寿命的纪录。 四、钢丝缠绕技术应用后的工作台设计   采用钢丝预紧缠绕技术后的建材液压机的主缸数量大大减少,随之是框架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工作台的设计,工作台应根据与主缸或框架接触面积和位置,进行强度和刚度设计。 五、超高压快速充液阀和快速上升油缸的应用   在超高压钢丝预紧结构的建材液压机上,成功地应用了我公司的超高压充液阀(专利)和快速油缸的设计,这种设计原理如下:当快速油缸在泵的全流量推动下,使活动工作台迅速上升,此时由于柱塞随工作台向上运动,在柱塞下腔形成真空,只要打开缸底上的单向阀,油箱的油就被吸入柱塞下部,当活动工作台与工件接触时,缸内液体也被吸满,单向阀关闭,接着增压器开始工作,对工件加压。这种结构的优点:在满足对成垛建材板片极低速度压制情况下,可实现空行程的快速上升,而传统结构这种压机为了实现快速上升,不得不提高电机功率。例如9000t液压机在速度0.2mm/s加压时,电机功率仅为22KW,而要想使其以10mm/s上升时,则需55KW以上电机。采用本结构后,电机功率最多37KW就可以满足。   此外,由于活动工作台和柱塞相连,就解决了活动工作台的导向问题。   特别应指出,采用大行程快速油缸可使柱塞和缸筒在原地分离,从而使主缸密封的更换变得十分简单,大大节约了维修时间。   太平洋公司把钢丝缠绕技术用于超高压建材液压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总结其优点就是:可靠、节材、节能、节时,为这种建材液压机在我国的普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