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百科

机制砂石技术要求重点关注的几个指标(上)

发布日期:2020-09-07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1. 机制砂的含泥量和石粉含量

  国标和行标对天然砂规定含泥量,对机制砂的含泥量规定为石粉含量。而石粉里面既有与母岩同质的粉体,也有外面带进来的泥土。由于人们习惯将小于0.15mm(筛底以下)的成分称为石粉,而标准中“石粉含量”是指小于0.075mm以下的成分,两者相差一个数量级,口述中的石粉含量也往往高得离谱,因此建议将“石粉含量”改为“微石粉含量”更准确。

  (1)机制砂中的含泥量应该由两部分组成

  A. 外带的泥土,属于外含泥,如覆盖土、夹层土、未硬化堆场带入的泥土等。

  B. 母岩中的粘土矿物组成部分,属于内含泥。如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这些都是由岩石长期风化而形成的粘土矿物,具有吸附性强、吸水膨胀、保水性高等特点。这些粘土矿物组成直接影响外加剂的适应性、混凝土用水量,使拌合物坍落度的经时损失,越搅越稠。绝大多数岩石都存在风化现象,只是风化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因此,母岩中基本上都存在粘土矿物,即内含泥。

  (2)(微)石粉含量

  国标和行标对石粉含量的限制值控制很低,两个标准规定的限值也不一致,与生产应用中石粉含量的实际情况也相差很大。若按标准限值来控制,则大多数机制砂要么只能采用湿法生产,通过水洗才能达到石粉限值要求;要么加大干法生产的风选功率,将大部分石粉选出来另作他用。如果这样,既对环境保护不力,加大能耗,对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其实,高含量石粉机制砂只要通过混凝土或胶砂需水量比或流动度比试验,是可以使用的,且有些石粉本身非泥,高含量石粉可以是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及贫混凝土的稠度调节剂,在混凝土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填充作用,与凝胶材料粉体具有一定的叠加效应,使用得当可以降低部分凝胶材料用量。

  2. 亚甲蓝试验和需水量比试验

  亚甲蓝试验对不同品种石粉的敏感度不同,人为判断因素多、误差大,且试验的反复性差,个人认为亚甲蓝试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量指标。因此,在亚甲蓝试验基础上增加一个需水量比试验更准确。

  3. 机制砂的吸水率

  机制砂由于经过机械破碎,颗粒中留有裂缝和孔隙,以及母岩中的粘土矿物和干法制砂形成的石粉等,对水都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在配置混凝土时,若骨料吸水率超过2%将对混凝土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测定其吸水率,在配合比设计时采用饱和面干含水率更合适,可以避免混凝土拌合物越搅越稠以及流动性损失过快等问题。

< 完 >